時間: 2021年08月25日瀏覽數: 次
1、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用3年時間,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綠色低碳、算力規模與數字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新型數據中心發展格局。
7月21日,工信部發布《關于下達2021年國家工業專項節能監察任務的通知》,首批確定專項節能監察任務總量為3535家,其中數據中心能效專項監察270家。在《數據中心能效專項監察工作手冊》中,工信部對數據中心PUE監察步驟做出詳細要求,通過自查與現場監察結合的形式,核查數據中心PUE標準落實情況,能效審查趨嚴?!疤贾泻汀北尘跋?,認為未來“綠色化”能力或將成為IDC廠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看好IDC廠商兩條發展主線,一是圍繞能源側布局,在綠色化發展深耕的廠商;二是具備優秀能耗控制能力及運維能力,圍繞客戶需求布局核心資源的廠商。
2、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的通知》(后稱“通知”),提出在河北、吉林、浙江、山東、廣東、重慶、陜西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
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碳排放交易側重在生產環節控制碳排放,而環評則是在項目建設之前就需要進行審批,從源頭把關?!巴ㄖ币笤谔寂欧怒h評中,除了計算項目的碳排放總量以外,還需從能源利用、原料使用、工藝優化、節能降碳技術、運輸方式等方面提出碳減排措施?!耙庖姟币矎娬{新建、擴建“兩高”項目應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等達到清潔生產先進水平。預計燃氣發電機組、短流程電爐煉鋼等低碳技術路線將加速推廣。同時掌握低碳技術的頭部企業獲取新增產能指標相對其他企業更為容易。
3、《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印發
為推動新型儲能快速發展,支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2021年7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聯合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從國家層面首次提出裝機規模目標:預計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接近當前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的10倍,該發展前景和市場規模給行業帶來巨大信心。
4、《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正式印發
2021年7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將拉大峰谷電價價差。《通知》要求,各地結合當地情況積極完善峰谷電價機制,統籌考慮當地電力供需狀況、新能源裝機占比等因素,科學劃分峰谷時段,合理確定峰谷電價價差,系統峰谷差率超過40%的地方,峰谷電價價差原則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則上不低于3:1。各地要在峰谷電價的基礎上推行尖峰電價機制,尖峰電價在峰段電價基礎上上浮比例原則上不低于20%。可參照尖峰電價機制建立深谷電價機制?!锻ㄖ访鞔_了完善我國目錄分時電價機制的具體措施,有利于在“雙碳”目標綠色約束以及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推進下充分發揮分時電價信號作用,服務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促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1、氫能助力杭州市首個“零碳”園區
近日,位于杭州市臨江高科園的格力智慧園區通過相關部門審核,啟動建設杭州市首個“零碳”綠色園區。園區改造將在5個月后完成,屆時園區接駁車、物流叉車等工具和辦公樓、生產車間、數據中心等場所都將用上綠色清潔電。格力公司通過和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合作,構建園區級能源互聯網,根據電能供應“谷峰”變化,在電力負荷低谷時段制儲備氫能,在電力負荷高峰期實現氫能發電。
2、工信部:全國采礦業“5G+工業互聯網”步入快速增長期
自 5 月 27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山西召開采礦行業“5G+工業互聯網”現場工作會以來,采礦企業與基礎電信企業積極合作,加快推進“5G+工業互聯網”賦能采礦業轉型升級,促進提質降本增效,保障安全生產。全國采礦業“5G+工業互聯網”建設明顯提速?!?G+工業互聯網”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截至7月中旬,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甘肅、安徽、陜西、廣東、江蘇等多省新上采礦類“5G+工業互聯網”項目 28 個,簽約金額約 3.5 億元。華為發布了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一網一云一平臺” 智能礦山解決方案,通過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構筑一張5G網絡、一體化的云設施、以及標準化集成化的數字平臺,助力生態伙伴提升智能化能力,共同實現煤礦數字化升級、智能化改造。(通信世界網)
3、山西省擴大BIM技術應用試點企業范圍
為進一步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提升山西省工程建設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山西省進一步擴大BIM技術應用試點企業范圍,將全省骨干建筑業企業中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或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的32家建筑業企業納入BIM技術應用試點企業范圍。新增試點企業應在本年度新承擔的施工或總承包任務中,至少選取3個項目開展BIM技術應用,次年逐步擴大至5項。原試點企業及新增試點企業將充分發揮骨干帶頭和引領作用,積極開展BIM技術應用,不斷提升BIM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能力,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為山西省建筑業轉型升級作出新的貢獻。
4、美國汽車電動化超預期,中國產業鏈有望受益
美國拜登政府3月發布《基礎設施計劃》提議投資 1740 億美元支持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發展,5月發表演講力推汽車電動化,5日設定了美國到2030年零排放汽車(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銷量達50%比例的目標,超出市場預期,有望成為繼中國、歐洲之后全球電動車的重要增長極??紤]中國中上游環節,例如鋰電、鋰電材料、鋰電設備、熱管理、資源及加工等環節已經深度配套全球客戶,且部分企業已經或者正在籌備于美國建廠,在中美貿易環境不惡化的前提下,產業鏈中上游的中國優質供應商有望繼續受益,尤其是特斯拉供應鏈,短期有望充分享受配套的業績彈性,中長期看產品壁壘高、示范效應強。
5、第三方數據中心快速成長,一線地區IDC具有稀缺
在全球市場上,Equinix、DLR等第三方數據中心已成為主力供應商。中國市場上,運營商仍占據主導位置,加總份額50%左右;第三方數據中心快速崛起,萬國數據、光環新網、寶信軟件、數據港等上市公司投資規??焖偬嵘鴥裙叹W獨特的環形拓撲結構,以及經濟區域分布結構,共同決定最具價值IDC資源主要集中于一線城市。此外,由于IDC本身的高能耗屬性,一線地區IDC資源具有稀缺性。亦有互聯網、科技企業將部分IDC放置于二三線地區,以承載非核心業務冷數據的需求,形成階梯型IDC資源分布結構。預計國內電信運營商、第三方IDC廠商將長期共存,同時近期北京等一線城市對IDC能耗要求的不斷提升,“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對國內IDC建設的統籌規劃等,有望推動行業長期發展更為健康有序,加速長尾企業的快速出清,并抑制民間資本過熱投資行為。
1、上海電力與殼牌(中國)簽訂合作協議,開展氫能等方面務實合作。
8月2日,上海電力與殼牌(中國)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以此次簽約為契機,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國內外市場積極開展氫能、清潔能源及碳捕集與封存等方面的武士合作。
2、一汽解放與博世動力簽署戰略合作,深度聚焦氫能領域。
7月27日,一汽解放與博世動力進行高層會談,就氫能發展規劃與布局、氫動力電動車解決方案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會后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將在燃料電池發動機、氫發動機等方面深度合作,助力能源結構轉型、推進低碳發展。
3、福田莆田北岸經開區簽約國家能源集團,合作開發可再生能源與綠色氫能產業項目。
北極星氫能網訊:近日,莆田北岸經開區與國家能源集團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舉行簽約儀式,合作開發可再生能源與綠色氫能產業項目。按照協議,雙方將重點圍繞可再生綠氫供應基地、整區光伏、風光氫一體化全產業鏈、綜合智慧能源、零碳示范園區建設、綠色增量配售電業務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先行開展氫能產業和新能源產業規劃及項目實施。
4、中石化河北石油首座固定式加氫站啟用。
張家口崇禮西灣子加氫站于8月3日正式建成啟用,為2022年冬奧會保障站點之一。該站被列為中石化“十條龍”科技攻關項目,采用35MPa固定+70MPa撬裝工藝,設計規模為日加注能力1000kg。“十四五”期間,中石化河北石油擬建設加氫站50座,力爭100座,順應能源變革和產業大勢,提前布局終端,引領產業發展,助力京津冀氫能產業發展。
5、中國能建與中國葛洲壩集團三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簽署風光儲氫一體化項目。
7月31日,風光儲氫一體化項目簽約儀式舉行,總投資約500億元。項目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和中國葛洲壩集團三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與運營,涉及光伏發電、電化學儲能、氫能及海上風力發電等建設內容。
1、寧德時代舉行首場線上發布會,發布了公司的第一代鈉離子電池
寧德時代的鈉離子電池與鋰電池混搭創新的鋰鈉混搭電池包也在發布會上首次亮相。分析師稱若通過鈉離子+鋰離子電池體系的集成,或打開低端乘用車空間,且三元體系+鈉離子電池、鐵鋰體系+鈉離子電池等均可適用于不同場景,未來應用場景廣闊,性價比凸顯。
2、為實現無碳社會,豐田汽車公司決定啟動一項計劃,通過利用日本九州當地的地熱工廠發電來生產氫氣
豐田將接收這些氫氣供應,用作福岡縣一家汽車工程的燃料電池叉車的燃料。
3、日本發現二氧化碳吸收效率達10倍的物質,有望在碳中和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東京都立大學開發出能回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效率最高可達到目前使用的二氧化碳捕獲物質10倍的方法。研究人員在進行實驗時發現了這種物質,能高效吸收二氧化碳而形成白色固體并沉淀,他們發現這種物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是通常的胺的5-10倍。報道認為,如果這種方法能夠實用化并廣泛普及,到2050年有可能可以回收人類排放的大部分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