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三峽工程時指出三峽工程是“大國重器”,這個“重器”怎樣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我認為有幾個方面:
首先,三峽工程要保障下游相關地區的防洪安全。如果中下游發生大洪水,三峽必須發揮強大的防洪作用,這是對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的安全保障。三峽工程論證時也明確說明,大洪水將對下游生態環境起到破壞作用,三峽工程發揮防洪功能,也是對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也要對長江經濟帶發展起到安全保障作用。
另外,三峽工程也要保障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安全。三峽工程在枯水期將荊江河段流量由每秒4000多立方米提升到每秒6000多立方米,并通過蓄水大大改善了川江的航行條件。三峽工程通航貨運量提前19年達到論證水平年2030年,單向年通航能力5000萬噸,恰恰說明三峽工程為改善庫區和壩下游通航條件、為打造長江“黃金水道”起到了關鍵作用,極大促進了長江航運的快速發展,而不是社會上某些聲音所說的三峽工程成了“礙航”的節點。可以說,沒有三峽工程,就不可能有長江“黃金水道”。所以說,三峽工程是長江經濟帶的航運安全保障。
再一個,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提供了巨大的水資源保障。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相應的庫容為393億立方米,若按校核水位1804米來算,總庫容更是達到4504億立方米。三峽水庫是我國最大的淡水資源戰略性水庫,它對下游地區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安全是很重要的。三峽庫區城鎮眾多,人口密集,但是庫區各級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三峽水庫的水質達到了二、三類水質水平,這其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大量財力物力支持。
最后以防洪、發電為例,談談三峽工程通過科學調度和優化運行拓展了初始設計中的綜合效益的話題。
三峽工程初始設計防洪主要是攔蓄上游大洪水,確保壩下游防洪安全。但是2016年、2017年,長江上游沒有發生大洪水,而中下游發生了大洪水,三峽工程仍然利用自身巨大的調蓄能力,對中下游防洪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洞庭湖區域發生大洪水,一個垸子堤防垮塌,湖南省向國家防總提出三峽工程攔蓄上游洪水的要求。當時三峽上游最大洪峰流量每秒50000多立方米,三峽水庫攔蓄削峰每秒20000多立方米,攔蓄洪水72億立方米,避免了錢糧湖和大通湖兩個垸子分洪,保護了50多萬畝土地和30多萬人轉移。2017年長江中下游再次出現大洪水,三峽為緩解下游防洪壓力,將本就不大的每秒28000立方米的上游流量,削減到近乎枯水期流量的每秒8000立方米,攔蓄洪水60億立方米,比荊江分洪區50億立方米的蓄洪量還大。可見,三峽工程通過科學調度和優化運行,拓展了防洪效益,對于防御長江中下游洪水起到積極作用。
三峽工程從2003年圍堰擋水發電以來,壩址年均徑流量為4000億立方米。但三峽工程初步設計采用的年徑流量資料是1887年到1990年多年平均徑流量4510億立方米。這就是說,三峽工程投入運行以來的年均徑流量比初步設計每年少500多億立方米,這相當于少了一個黃河之的年徑流量。換算到發電,初步設計的4510億立方米條件下年均發電器量是882億千瓦時,實際少了500多億立方米,計算下來就只能發700多億千瓦時。但現在每年發電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基本每年都超過882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增發100多億千瓦時。這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在提供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指導下,在確保工程防洪安全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依靠科學調度和優化運行,有效利用一部分航運洪水資源,更深入地發揮了三峽工程的綜合功能,彰顯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中國三峽工程報》記者謝澤(根據錄音整理)(原載于《中國三峽工程報》,2018年6月20日第2版)
發布日期:2018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