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抓好安全生產,推動安全生產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升級。6月起,我國全面進入汛期,防洪度汛、生產運維、工程建設等工作點多面廣,我們要認真落實會議精神,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產,以日常“基石”筑牢安全“堤壩”。
將“安全”二字融入日常,知易行難。這不僅需要形成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格局,也依賴“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
嚴于擔責任。責任制是安全生產的重要抓手,其關鍵在于明確責任主體。以三峽工程為核心的梯級水庫群是長江防洪體系的骨干工程和我國重要戰略水資源庫,防洪度汛、大壩安全、保電應急等多目標多任務相互交織,只有各層級各崗位細化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才能打好責任層層壓實的“基礎”。能源場站生產運維鏈條長、工序環環銜接,也只有通過清晰合理的組織分工和職責定位,將責任鏈綁緊到生產鏈上,織牢織密安全生產防護網,事故才難以“鉆漏洞”。
勤于回頭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無論是生產、運維還是建設,安全風險往往存在著共性誘因。將安全“基石”筑牢在日常,要堅持重心下移,抓“常”、抓“長”,綜合運用日常檢查、專項抽查、巡回督查等方式,持續跟蹤問效;要夯實基層基礎,通過安全生產標準體系建設系統性提高安全治理能力;要強化基層教育,持續開展專業知識培訓和多形式宣傳教育,讓生動的案例、專業的知識成為最好的“教科書”和“清醒劑”,推動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氛圍。
敏于防未災。從防洪安全、堤壩安全,到庫區安全、江河保護治理,公共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將安全“焦點”前移至事前,就全災種、全領域突發事件提前應對。暴雨帶來的不僅是降水,還可能形成大風、冰雹、雷電等極端氣候,以及引發洪澇、泥石流等次生災害,要提前對救援、保障物資等進行預備和分配,以預警響應和前置處置筑牢安全“堤壩”。
善于借新力。安全技術不應僅被看做企業生產成本,更是各領域新的競爭力。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的安全生產管理設備,是破解重大安全風險超前預測、動態監測和主動預警技術瓶頸的關鍵。當前三峽水情遙測系統已具備在10分鐘內完成主要控制站以及控制性水庫信息收集的能力,成為防洪度汛水庫調度最堅實的“千里眼”。這源自三峽集團持續10年的不懈探索和堅持,正是將科技創新助力防災減災的工作放在日常,才有了從容應對汛情的“底氣”。
江河安瀾,國泰民安,這是人民群眾的樸實愿望。三峽集團賡續著中華民族千年治水史,本身就是“安全”的符號。這份“三峽版”安全之責,蘊藏著治水興幫、造福人民的精神傳承,只有將其內化于心、化入日常行動,“時時放心不下”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才能督促我們練好“基本功”打好“準備仗”,一磚一瓦筑牢安全“堤壩”。(石正言)
發布日期:2024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