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田心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和治水重要論述精神,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講好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故事、弘揚水文化,以實際行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國家文物局、水利部近日組織開展了“共和國印記——江河奔騰看中國”主題活動。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活動發布了75件“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和75位“共和國水利故事講述人”名單。由三峽集團申報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烏東德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入選水利設施類見證物;張光斗院士手稿、潘家錚院士手稿、譚靖夷院士三峽工程工作筆記本、鄭守仁院士三峽工程工作筆記本入選檔案資料類見證物;三峽建工金沙江下游工程管理部高級工程師王克祥和三峽集團新聞品牌中心全媒體記者梁思彥獲評“共和國水利故事講述人”。
“共和國印記”見證物(水利設施類)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 攝影:陳臣
葛洲壩——萬里長江第一壩,是我國在長江干流上自主設計、施工、制造并運行管理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中國二十世紀水電豐碑”和“民族水電工業搖籃”,是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
三峽工程
▲ 攝影:毛翔春
三峽工程是治理、開發和保護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是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標志性工程,為保障長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運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筑牢了堅固屏障。
白鶴灘水電站
▲ 資料圖片
白鶴灘水電站是世界第二大水電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工建設、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第一個全面投產發電的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624.43億千瓦時,是“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是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
烏東德水電站
▲ 資料圖片
烏東德水電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工建設并建成投產的千萬千瓦級世界巨型水電工程,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性工程,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基礎性工程。
“共和國印記”見證物(檔案資料類)
張光斗院士手稿
▲來源:三峽工程博物館
張光斗,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光斗院士三峽結緣超過60年時間,參與并見證了三峽從規劃、設計、研究、論證直到開工建設的全過程,對工程樞紐布置、結構設計提出了許多極為有益的建議。
潘家錚院士手稿
▲ 來源:三峽工程博物館
潘家錚,水工結構和水電建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院士是國內大壩建設者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引路人,特別是在三峽工程的重大研究決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譚靖夷院士三峽工程工作筆記本
▲ 來源:三峽工程博物館
譚靖夷,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譚靖夷院士曾擔任長江三峽工程專題論證成員及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質量檢查專家組專家、副組長。他說:“一流的工程必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要有‘吹毛求疵’的精神,不斷找出質量上的缺陷和漏洞,包括隱藏的缺陷和漏洞,加以克服,向國家和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
鄭守仁院士三峽工程工作筆記本
▲ 來源:三峽工程博物館
鄭守仁,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19本泛黃的工作筆記,跨越了三峽工程從動工興建到蓄水發電的建設時期。每本封皮上都有鄭守仁院士親手寫上的編號,里面標注滿了數字、符號、示意圖。鄭守仁院士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技術難題,推動了中國水電事業跨越式的發展。
“共和國水利故事講述人”
三峽建工金沙江下游工程管理部高級工程師王克祥
▲ 王克祥(中)參與專題片《金沙江上的大國工匠》拍攝,講述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故事(資料圖片)
新聞品牌中心全媒體記者梁思彥
▲ 梁思彥參與專題片《大國重器 三峽記憶》拍攝,講述三峽工程的建設故事 ? 攝影:陳臣
編輯:任賢 盧西奧
發布日期:2025年01月08日